首页 资讯 正文

金陵节气“遗”韵|芒种:笔绘乡韵 画意农情

体育正文 271 0

金陵节气“遗”韵|芒种:笔绘乡韵 画意农情

金陵节气“遗”韵|芒种:笔绘乡韵 画意农情

芒种(mángzhòng),作为(zuòwéi)二十四节气(jiéqì)中的第九个节气,标志着仲夏时节的正式启幕,今年的芒种正值6月5日。农谚有云:“芒种芒种,有收有种。”此时,田间地头处处可见农人忙碌的身影。

在漫长(màncháng)的农耕岁月中,智慧的农人不仅在土地(tǔdì)上耕耘出丰收的成果,更在生活中孕育出(yùnyùchū)独特的艺术表达。农闲时节,他们执起画笔,在创作中勾勒生活的图景。这些作品题材丰富多样,每一笔都饱含着对(duì)五谷丰登的祈愿(qíyuàn)、对美好生活的向往。在南京六合这片充满农耕文化底蕴的土地上,就孕育出了独具特色的“六合农民画”。

近日,龙虎网记者采访了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“农民画(六合农民画)”代表性传承人张国良(zhāngguóliáng),深入了解六合农民画的(de)艺术价值以及传承创新(chuàngxīn)。

张国良(zhāngguóliáng)(受访者供图)

从农田到画纸:散发乡村(xiāngcūn)风情“泥土香”

在芒种(mángzhòng)节气前后,广袤的农村大地进行“换装”,黄色的麦地变成绿色的秧田。左边(zuǒbiān)的麦田里(lǐ),割麦速度慢的人(rén)被落在后面,右侧的秧田里,插秧速度慢的人落在了前面……在张国良的绘画(huìhuà)作品《割麦在人后 插秧在人前》里,独特的艺术视角和浓烈的色彩碰撞,将农民抢收抢种的繁忙场景跃然纸上。

张国良(zhāngguóliáng)绘画作品《割麦在人后 插秧在人前》(受访者供图)

作为南京民间绘画艺术,六合农民画源于冶山,它的出现与这里的地理人文环境密不可分。传统(chuántǒng)农耕文明孕育了剪纸、刺绣、木雕、彩绘等诸多民间艺术(mínjiānyìshù)形式,也成为六合农民画创作的灵感源泉。上世纪(shìjì)七八十年代,陕西户县(hùxiàn)、上海金山等地兴起农民画热潮。1985年,原四合乡文化站举办了为期(wéiqī)一个月的美术创作培训班,从小(cóngxiǎo)就热爱画画的张国良报名参加,从此与农民画结下不解之缘。

田间的稻浪、灶头的烟火乃至孩童嬉戏、家禽啄食等日常场景,都是农民画家的创作素材。“六合农民画不仅是生活的记录,更是农民精神世界的反映。”张国良告诉记者,和传统绘画(huìhuà)不同,农民画在素材选取和创作手法上更为自由奔放,其构图(gòutú)饱满、色彩艳丽、人物造型夸张(kuāzhāng)生动,这种“讲情不讲理”的艺术表达,恰恰展现了(le)农民对乡土生活炽热的情感(qínggǎn)与坚韧的生命力。这些充满(chōngmǎn)泥土气息的画作,如同一条无形的纽带(niǔdài),将乡村的历史记忆、文化传统和民俗风情紧密串联(chuànlián),让年轻一代在欣赏与感悟中,对家乡产生更为深刻的认知(rènzhī)和情感连接。

从传统(chuántǒng)到新貌:勾勒乡村振兴“好风景”

随着(suízhe)城镇化(chéngzhènhuà)进程加速,传统农耕场景逐渐淡出人们视线。如今,在(zài)张国良的画布上也多了些“新面孔”。在《替代》里,机械化作业替代了过去的人工割麦(gēmài)和插秧(chāyāng);《绿色厨房》中,煤气灶、抽油烟机……从炊烟袅袅到智能烹饪,展现了当代农村的崭新生活风貌。这些(zhèxiē)绘画作品不再仅限于描绘传统农事,而是将笔触转向乡村旅游、电商直播、生态保护等新议题。“我们在创作农民(nóngmín)画(nóngmínhuà)时,传统的农耕场景和农民生活已经成为记忆,我们现在所创作的新作品更多地反映新时代新农村。”张国良说道。

张国良绘画作品(左:《替代》右(yòu):《绿色厨房》)(受访者供图)

在(zài)冶山街道,随处可见巨型农民画墙,与乡村环境情景交融、相得益彰,作为当地(dāngdì)美丽乡村建设(jiànshè)的“门面担当”,吸引了大量游客驻足欣赏。近年来,随着文旅产业的发展,当地部门瞄准机遇,积极推动农文旅融合发展,通过开通农民画特色旅游线路、打造农民画艺术景观(jǐngguān)村等一系列举措,不断推动六合地区的乡村振兴。此外(cǐwài),一批批以农民画为主题的文创产品也(yě)陆续诞生,布满农民画元素的宣传画、台历、折扇被成功推向市场,获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(hé)经济效益,还为农民提供增收渠道,真正实现(shíxiàn)了“画笔生金”。

从纸本到(dào)数字:解锁文化传承“新图景”

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艺术形式的多元化,六合农民画不断(bùduàn)受到时代的冲击和挑战。为了更好地传承与保护这一传统技艺,冶山街道于2011年建成六合农民画艺术中心,邀请(yāoqǐng)包括胡斌、张国良、丁广华、王金凤等骨干(gǔgàn)创作者签约从事农民画创作,组建(zǔjiàn)稳定的创作队伍,开展(kāizhǎn)农民画系统学习和专业训练,加大乡村人才培育。

六合农民画艺术中心特聘农民画家(受访者(shòufǎngzhě)供图)

胡斌(húbīn)绘画作品《家园》(左)和王金凤绘画作品《乡村保洁员》(右)(受访者供图(gōngtú))

为了(wèile)让艺术之花在更多的地方绽放,近年来,以张国良为代表的农民画传承人(rén)积极“走出去(chūqù)”,面向社会开展农民画非遗体验(tǐyàn)活动。他们走进校园,让学生近距离感受这一传统技艺的独特魅力。传承人团队还先后赴加拿大、尼泊尔等国家举办世界巡展,让农民画走出六合(liùhé)、走向国际舞台,向全世界展示乡村艺术的无限创造力。此外,当地还借助数字媒体技术(jìshù),不断拓展表现形式,为观众(guānzhòng)带来更加多元的艺术体验,让六合农民画持续焕发新的光彩。

“跟着大师学画画(huàhuà)”六合农民画非遗体验活动(受访者供图)

六合农民画美术馆二馆序厅(xùtīng)人体交互影音系统(受访者供图)

“今年我除了集中精力创作一批高质量的(de)农民画作品,还将通过‘名师带徒’计划,培养3名农民画新作者,吸引更多‘新鲜血液’加入农民画的创作队伍中,让六合(liùhé)农民画有更好的传承(chuánchéng)和发展(fāzhǎn)。”张国良说道。

农民画从来不是静止的(de)(de)风景,而是流动的生活,它记录过去的苦(kǔ),也画下现在的甜,更憧憬未来的美。就像芒种时节的田野,既有弯腰收割的辛劳,也有插秧播种的希望。一代代传承人怀揣着(zhe)赤诚的热爱,以执着的坚守扎根乡土,在一笔一画(yībǐyīhuà)间,让绚丽的色彩冲破田野,飞往更广阔的天地。

金陵节气“遗”韵|芒种:笔绘乡韵 画意农情

欢迎 发表评论:

评论列表

暂时没有评论

暂无评论,快抢沙发吧~